+发表新主题
xh718 发布于2025-10-15 11:22 26 次浏览 2 位用户参与讨论
跳转到指定楼层
创业教育不能过于理想化  应当树立更务实的创业观
   
    首先,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,高谈阔论创业理想的多,立足于现实的少;总是用国外比尔•盖茨,国内马云等创业英雄来激励学生拥有创业梦,这让学生感觉,创业就要做“英雄”们那样的大事业,可低头看看现实,反差太大了:自己欠缺创业能力,也难以寻觅可以成就大事业的机会,于是梦想总悬在空中。数据显示,国内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不到1%,在有的重点大学,每年三四千毕业生,创业的只有寥寥几人或十几人,与高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创业教育很不相称。
   
    其次,在引导大学生选择创业项目时,总强调要与“大学生身份”对应,搞高科技、创新型,不太重视社会真实需求。现在一谈大学生创业,就讲自主知识产权、网络技术、软件开发、新材料,因为这才与他们的“身份”符合,也似乎可以满足社会对大学生创业以及大学教育的期待。近年来各地纷纷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,这些基金明显鼓励大学生创办科技企业,最好拥有自己的专利成果。这些看法和做法,一方面限制了大学生的创业选择,大学生在选择“非主流”、“非共识”创业项目时,不但面临资金难题,还面临舆论压力,卖猪肉、卖盒饭,肯定需要很大的勇气;另一方面超越了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实际——虽然高校可以强化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,帮他们在校园里就做好充分的创业准备,但必须承认,让初出茅庐的大孩子们去办高新技术企业,是把大学生创业过于理想化了。
   
    过高定位大学生创业,其实是精英教育观念在大众化教育环境中的延续。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在于,社会更多行业能够因此拥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,有望提高发展水平。我们在大学生择业时,一再教育引导毕业生“调整就业期望”,那为何要把大学生创业局限在少数行业、少数领域,却看轻农业生产领域或者服务业的创业行为呢?事实上,相对于在高新技术领域就业、创业,大学生投身这些领域,更可以体现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优势,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,包括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——他们做的怎么不是“大事业”?
   
    显然,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、引导大学生创业时,必须转变观念,教育者和大学生都要树立更务实的创业观,真正面向社会需求。不把大学生创业纳入“小模式”,才能拓宽大学生就业路,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已有2人评论

翱翔宏宇 发表于 2025-10-16 00:41:49
好。那就需要努力发掘最薄弱的产业环节来创业是不是成功率高一些?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jitashouz 发表于 2025-10-16 13:27:04
我也尝试过,走的随累。但感觉自己比在公司上班的一年半快活!创业、市场、能力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 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 碧波制图网 Published by Stonespider

Copyright © 2021-2023 Kangli Wu   All Rights Reserved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( 苏ICP备18011607号-1 )

快速
回复
返回
列表
返回
顶部